您好,欢迎来到爱学范文!

当前位置:爱学范文网>>工作范文>>工作计划范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标签:时间: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单元周次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单元 周次 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寻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并纠正。

2、想想他们的难处

  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了解调查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的人的行为。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立爱心小组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们赢了

  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知道只有团结协作,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开展我为集体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二、我的家乡在变化

5、绿色小卫士

  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通过调查、参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7、家乡的变化

  感受家乡地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我与外界的联系

8、怎样到达目的地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的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资料搜索,让学生关注交通的便利和带来的现实问题。

  制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体连着我和你

  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辨别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能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合作办报。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办手抄报

11、怎样和他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进行调查写一封调查报告

总结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 、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 (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 (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 (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单元 周次 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寻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并纠正。

2、想想他们的难处

  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了解调查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的人的行为。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立爱心小组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们赢了

  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知道只有团结协作,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开展我为集体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二、我的家乡在变化

5、绿色小卫士

  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通过调查、参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7、家乡的变化

  感受家乡地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我与外界的联系

8、怎样到达目的地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的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资料搜索,让学生关注交通的便利和带来的现实问题。

  制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体连着我和你

  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辨别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能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合作办报。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办手抄报

11、怎样和他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进行调查写一封调查报告

总结、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知道怎样合作,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合作。

  2、学会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学会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间互相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

  4、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养成正确的交友习惯;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感知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中的快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对自己、他人、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失信于守信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析周围生活中的迷信,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小抵制迷信,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从小养成“诚信”的习惯;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观念,相信科学。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商场和选购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2、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处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能自觉地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春天万物复苏,我们也进入学的学期了,为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制定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们初步形成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希望以下计划对广大学生起到一定效果。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习。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注意与四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从了解和认识自己家乡的历史、为家乡做出贡献的名人开始,安排了“引以为荣的家乡”、“缩短时空的通信”、“四通八达的交通”三个主题单元。

  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主要以山西省为切入点,逐步扩大到华北*原等地,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家乡曾出现的历史名人和革命英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了解现在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引导学生学习家乡优秀人物的品质。同时,通过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和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们,激发他们自觉为家乡做贡献的情感。

  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信”。通过让学生了解通信的种类和通信的发展,引导学生感受通信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电信的发展越来越快,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人们之间生活的距离越来越小,人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邮政和电信作为通信的主要部门,辛勤工作着许许多多的人们,教材通过展示“众人托起一封信”的过程,引导学生尊重在通信部门工作的人们,并通过案例的分析,教育学生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通过学生对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与我们生活之间关系的了解,感受交通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感受到社会的发展变化,培养自觉爱护交通设施和交通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对乘务员辛勤工作的认识,引导学生尊重他们的工作和劳动。同时鼓励学生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进行大胆的想像,并设计未来的交通工具等,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引导学生从交通的变化中感受祖国的发展变化,为我们的国家而自豪。

三、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四、教学措施

  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构建学习主题,力求使学生通过学习,促进他们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良性发展,并为学生综合性学习其他课程提供有效的支持。

  1、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些话题和范例,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家乡的实际情况,选择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创造。

  2、精心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启发学生观察图片和周围事物,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拓展性的学习和探索。

  3、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分析和运用资料。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验、探究的尝试活动,激励学生在学习中有创见,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进步和成功的体验。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

  第一周2月13日—2月17日《历史悠久的家乡》

  第二周2月20日—2月24日《革命精神照后人》

  第三周2月27日—3月3日《值得骄傲的家乡人》

  第四周3月6日—3月10日《多样的风俗》

  第五周3月13日—3月17日《大家共同出本书》

  第六周3月20日—3月24日单元复习

  第七周3月27日—4月1日《通信的种类和发展》

  第八周4月5—4月7日《天涯若比邻》

  第九周4月10日—4月14日《感谢你们的服务》

  第十周4月17日—4月21日《爱护通信设施遵守通信规范》

  第十一周4月24日—4月28日《温情寄给希望小学》

  第十二周5月2日—5月5日单元复习

  第十三周5月8日—5月12日《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十四周5月15日—5月19日《交通运输与我们息息相关》

  第十五周5月22日—5月27日《乘务员辛苦了》

  第十六周5月31日—6月2日《爱护交通设施》

  第十七周6月5日—6月9日《我心中的交通蓝图》

  第十八周6月12日—6月16日单元复习

  第十九周6月19日—6月23日总复习

  第二十周6月26日—6月30日考试

  第二十一周7月3日—7月4日放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 、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 (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 (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 (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单元 周次 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寻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并纠正。

2、想想他们的难处

  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了解调查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的人的行为。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立爱心小组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们赢了

  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知道只有团结协作,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开展我为集体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二、我的家乡在变化

5、绿色小卫士

  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通过调查、参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7、家乡的变化

  感受家乡地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我与外界的联系

8、怎样到达目的地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的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资料搜索,让学生关注交通的便利和带来的现实问题。

  制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体连着我和你

  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辨别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能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合作办报。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办手抄报

11、怎样和他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进行调查写一封调查报告

总结、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 、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 (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 (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 (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知道怎样合作,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合作。

  2、学会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学会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间互相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

  4、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养成正确的交友习惯;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感知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中的快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对自己、他人、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失信于守信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析周围生活中的`迷信,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小抵制迷信,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从小养成“诚信”的习惯;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观念,相信科学。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商场和选购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2、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处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能自觉地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整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教材编排

  本册教科书分4个单元:

(一) 、这是我们的社区;

(二)、我看家乡新变化;

(三)、好大一个家;

(四)、共同生活的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三、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期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第一单元目标:了解社区设施的作用;知道社区居委会是在党和*的领导下,社区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知道五好家庭的评比标准;懂得建设美好的社区是每一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第二单元目标:了解家乡的变迁;了解家乡的人们所从事的主要行业,知道这些行业和家乡资源之间的关系;知道家乡交通设施的变迁以及对家乡社会、经济所产生的影响;认识一些家乡的机构。

  第三单元目标:知道我国共由56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懂得“民族团结则百业兴旺”。知道各族人民*等、团结,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了解民族的文化、节日、歌舞礼仪、建筑、人口、分布等。提高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知道我国五个较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区,知道云南生活着我国的绝大部分民族,初步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度。

  第四单元目标:认识全球黄、黑、白三大人种,并知道分布区域。了解不同人种中的杰出人物,了解不同种族在建筑、工艺品、语言文字、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与丰富性。知道一些传统节日的起源、现代节日的社会意义,了解各个民族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了解服装发展的简史,知道职业、礼仪、颜色与服装的关系。

  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培优补差措施: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 (4课时)

  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 (4课时)

  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 (4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单元 周次 具体内容

  德育渗透教育参考目标

  实施建议

  备注

一、我能为你做什么

1、在公共汽车上

  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

  寻找不遵守公共秩序的现象,并纠正。

2、想想他们的难处

  能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

  采用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在体验、交流、对话中激情、明理。

  了解调查残疾人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3、伸出我的手

  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的人的行为。

  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

  用实际行动帮助残疾人,成立爱心小组为残疾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4、我们赢了

  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

  运用小组学习、讨论、辩论的方式,知道只有团结协作,集体才能进步和发展。

  开展我为集体做件事的实践活动。

二、我的家乡在变化

5、绿色小卫士

  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调查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用实际行动做环保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

  通过调查、参观,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自豪感。

7、家乡的变化

  感受家乡地变化和发展,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

三、我与外界的联系

8、怎样到达目的地

  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的作用,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

  利用课件展示、资料搜索,让学生关注交通的便利和带来的现实问题。

  制作交通工具模型

9、媒体连着我和你

  学习利用媒体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增强辨别和自我把握能力。

  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能收集社会生活中的有效信息,学会合作办报。

  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办手抄报

11、怎样和他联系

  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学生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进行调查写一封调查报告

总结、评价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近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三、教学目标

  1、 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 行为与习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四、单元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体验合作快乐,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知道怎样合作,学会在生活中更好地与人合作。

  2、学会在生活中慎重交友,逐步学会把握自我,初步形成正确的交友观。

  3、懂得分享他人的快乐,分担别人的痛苦是促进同学间互相理解、增进友谊的有效方式,在此基础上激发对同伴的关心,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从而真正领悟“给予是快乐”。

  4、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面对欺负和威胁要敢于倾诉和举报,不能逃避,要向有关部门求助。

  教学重难点:

  学会合作;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养成正确的交友习惯;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

  第二单元教学目标:

  1、感知困难和挫折,体验克服困难并取得成功过程中的快乐趣。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

  2、让学生辨析认识抄袭是一对自己、他人、社会有害的事情,对诚实做人,诚信为本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理解和体验做人要诚实守信;知道诚实与虚假,失信于守信给自己和社会带来的不同影响。

  4、分析周围生活中的迷信,了解迷信活动的危害,懂得科学是破除迷信的有力武器,从小抵制迷信,激发热爱科学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一致和能力;从小养成“诚信”的习惯;体会诚信的重要性;树立抵制迷信的思想观念,相信科学。

  第三单元教学目标:

  1、了解一些商场和选购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作为消费者应该享有哪些权利。遇到意想不到的事情会灵活处理。

  2、初步了解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

  3、了解塑料的特点及其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知塑料废品处置不当造成的危害;能够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初步学会通过事例分析工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工业文明。

  4、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懂得节约用水、用纸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灵活处理遇到的意外事情;感悟农业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能自觉地采取行动减轻白色污染;自觉养成珍惜资源的良好习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2)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1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

  2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xx年9月5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当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当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1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

  2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xx年9月5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整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3)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1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

  2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20xx年9月5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第二单元“我会学习”,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第四单元“多彩的节日”。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六、教学进度:

  每课一课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一个暑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习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习俗”,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四年级上册教材以学生生活为主线,选取了了解家乡,各行各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节日习俗等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调查了、参观访问、讨论交流等方式进行探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萌发热爱家乡之情;教育学生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感受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三、教学目标:

  1、探究家乡的自然环境、资源、物产、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家乡的优秀人物,并在探究活动中,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初步形成问题意识;能正确对待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 趣,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多种课程资源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3、引导学生通过和自身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的、具体的几种物品或场所的观察、了解、讨论、交流等活动,探究农业、工业、商业等行业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从而丰富学生的 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辨别能力,为学生成长为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生活能力的社会主义公民奠定基础。

  4、使学生感受春节的快乐,引导学生套就我国各民族的民风民俗,和世界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陶冶情操,增强健康有益的思想观念,为抵制各种歪理邪说、破除封建迷信、大力崇尚科学,都起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搜集、交流、讨论、讲故事、模拟表演、智慧大比拼等活动,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和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激发学生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情感,以及向往世界和*的美好愿望。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学习,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和人们的生活。

  2、重视自学能力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科学学习方法的选择。

  3、了解各行各业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他们的劳动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尊重并感谢他们。

  4、了解多种文化的差异和丰富性,对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创造持尊重和欣赏的态度。 !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6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7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整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8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9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习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习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习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习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习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习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习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 家乡的水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习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习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习。

  2.学习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习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习。远离陋习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习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习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习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习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习成绩。

  2、采用边学习课文边做练习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

一、学生情况的分析:

  本年级一个班,学生们经过三个半学年的品德课学习,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整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的充满热情。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习。

二、 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第二单元“我看家乡新变化”,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的世界”。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的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习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四下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的生活的、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的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的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的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下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的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下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的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下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的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教材第4页的留白是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教材37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的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43页的留白是让学生给行业分类;51页的留白是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的,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4)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篇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教材分析: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与三、四年级教材结构体系基本一致,都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按照儿童个人、儿童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社区)生活,以及儿童与祖国、儿童与世界生活等生活领域的不断扩大为主线,设计教材的体系结构。

  全书共有五个单元,分别是《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我们都有发言权》《乡村新发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是炎黄子孙》共有21个活动主题(二级标题),34个活动内容(三级标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大多数比较沉静,虽然都比较聪明,且没有多少后进生,对一些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好,但是过于安静,安静到几乎懒惰的程度——提出问题思考时,没几个举手的;让他们自由读书学习时只是默默地看,既不出声也不举手,课堂气氛过于沉闷,老师无法知道他们学习的结果如何。经过极力鼓动能够举手回答问题的不超过四人。也许这是班风问题,他们只有在布置部分写的任务时才乐意完成,自我表现意识过于淡薄。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是我努力的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用心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学会赞扬别人;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知道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宽容和帮助他人。

  2、知道“人人享有发言权”,具有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班级、学校、社会的管理和活动,做个优秀的小公民。

  3、了解乡村的新变化,学习他们的致富经,贴近并关心农民的生活。

  4、领略祖国的美好山河,了解民风民俗,热爱祖国。

  5、了解*的祖先,了解历史,建立历史名人档案。

四、教学重难点

  1、重视学生的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表达机会,激励学生参与,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表达实践,获得成功的`愉悦。

  2、时刻关注潜能生,从行为举止上多提醒。

  3、尝试通过“角色转换”使潜能生产生向上的愿望,以获得“角色期望”的效果。

  4、在教学工作中,时时刻刻关注潜能生,给潜能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鼓励;

  5、赏识潜能生的闪光点,必要时甚至是放大闪光点,让他们找回自信,逐渐进步。

五、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和组教学活动,上好每一节常规课,提高课堂效率;

  2、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利用媒体收集信息

  3、及时检查学生在家的自学情况。

  4、在与学生共同开展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关注生活,发现、探究并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的、发展的、鼓励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5、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习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6、低姿态,与学生*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学生交朋友,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

  7、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俱进,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8、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自身的特点、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对教科书内容和顺序进行调整,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9、注重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4课7~8课时

  第二单元:我们都有发言权4课7~9课时

  第三单元:乡村新发现6课11~12课时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3课6~8课时

  第五单元:我们是炎黄子孙4课7~8课时

五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本班本学期共有学生10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6人。孩子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了一个又一个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加深了他们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了较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一定的是非观。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孩子们的行为、习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5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三、潜能生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根据学生特点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双方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品德意识。

四、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让心灵比天空更博大(8课时)

  第二单元:我们都有发言权(8课时)

  第三单元:乡村新发现(6课时)

  第四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6课时)

  第五单元:我们都是炎黄子孙(8课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5)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3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1

  在这一学期中四年级的四位语文教师承担了四年级四个班的品德与社会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教育教学任务中,大家尽职尽责。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有效的教学途径。教学中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本学期四年级的思品教学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1、培养学生从小爱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向爱迪生学习。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结合教学内容在班上搞了一次“优秀作业评比”活动,对被选到优秀作业的同学给予奖励,对没有选上的同学教育他们今后要努力,争取下次被选上。2、培养学生爱国家和爱家乡的情感。

  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家乡,知道家乡有美丽的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引导学生保护家乡的环境和公共财物,做一个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的好市民。

  3、培养学生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的社会公德。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认识哪些应该做,哪些不应该做,通过讲故事,辨一辨,说一说的活动形式引导和教育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有一种良好的社会公德,心中有他人,遇事互相谦让,见到别人有困难要乐于助人。4、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5、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二、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研究为手段,以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观,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

  2、重视了常规媒体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活跃了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扩大了教学资源。3、注意创设情景,把课上“活”;开发教学资源,把课上“实”;组织学生活动,把课上“乐”。

  4、比较重视师生之间的双向交往。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总结2

  为了上好《品德与社会》这门课,我认真做好制订的“思品、社会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指导意见”的学习、研究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组织思想品德、社会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讨讲座。现就对这学期《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一、落实课程计划,完成教学任务

  开学初,在学校德育工作思想的指导下,细心学习《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领会其教育思想,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做到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把握教材特点,联系学生实际,适时拓展资源,注重人文关怀,做到有的放矢,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任务,收效明显,成绩突出,得到领导的认可,博得同行的口碑。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教学内容和班的实际情况,教育学生在学习上要多动脑,不懂就问,课后多看课外书,汲取营养,增长知识,还要认真完成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培养学生讲道理,不任性,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教育学生,在*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养成一个好习惯。遇事要讲道理,不任性,还要懂得尊敬老人、爱护幼小。生活要节俭,不浪费,做一个讲道理、懂礼貌、勤俭节约的好孩子。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四、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在社会课堂上经常有一些学生提出他们非常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交通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围绕这些课堂的生成资源来进行进一步的教学,这样大大调动了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于社会这一门知识的学习都是非常有效的。

  五、结合教材内容与国家大事精心准备课外阅读资料,并开展相应的活动。

  通过阅读与活动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社会,了解我们民族曾经的灾难与屈辱,让学生通过大量翔实的历史与现实资料直接感受社会,感受历史,让他们对社会中的是与非、善与恶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识。社会知识只有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才具有更深的感染力,更深刻的教育意义。

  纵观得失,觉得社会学科面对不同的学生,面对不同的内容,要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教学,并着眼于更开放的、更广阔的学习空间,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力图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自己所处的这个世界更感兴趣,更想探究,更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自己的小主人,做社会的小主人。

  经过一个学期学习,同学们的思想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帮助别人,拾到东西上交学校,好人好事不断出现。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科研能力和组织教学的能力。老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学科教学的整合,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上(搜集材料的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学校应注意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问题,应加强学科组集体备课,在教学设备、资料上加大投入,引导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样会更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6)

——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篇

四年级下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习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习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习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7)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思想、锤炼学生的品格、磨练学生的意志、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念,是为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奠定基础一门道德教育课程。

  四年级是一个较特殊的年级,是高段的起始点,是学生的新一个适应期。学生在这个年纪段里,身心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比较大的,从听老师的话到有自己的想法,这个阶段里的孩子,其逆反心理已经初露端倪,其懵懂的道德观、价值观、学习观正在产生着变化,让其思想会产生矛盾、摩擦。这个年纪段里的学生,对其思想教育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具有特殊意义。鉴于此点,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22名,其中男生8名,女生14名。从学生身心发展方面来说:大部分同学的思想精神面貌,还是显得朝气蓬勃的;小部分同学,显得有些畏首畏尾,性格内向,不自信,不敢大胆和别人交往。学生大部分能够懂得应有的礼貌、礼节,极小部分同学对于思想道德问题,不太重视,还需要加强训练。

二、教学要求及目的

  1、能够养成以诚待人、礼貌待人的习惯。

  2、知道家乡的不同风俗习俗,能够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3、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体会家乡人民的性格特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环境意识。

  5、明白集体荣誉是关乎班级里的每个人荣誉的事,要努力做好集体的每一件事,为集体争荣誉。

  6、了解珍惜劳动成果的意义,明白珍惜劳动成果的重要性,学会珍惜劳动成果。

  7、懂得讲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8、理解团结合作、与人交流的重要性。

  9、要积极参加家乡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

  10、学会热爱祖国,明白家乡的巨大变化是和祖国的富强分不开的。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礼貌待人篇、尊敬师长篇、集体荣誉篇

  教学难点:信用篇、公益篇

四、本学期提高质量的措施

  1、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让学生乐学、爱学、会学。

  2、把教学内容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课堂融入到生活中去。

  3、每次授课前,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小故事引入主题。

  4、课内运用主体活动(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分组讨论、自我训练等形式),让学生在玩之中学懂、理解、掌握知识。

  5、授课时,尽量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自觉接受、实施。

五、周进度计划表

  周次 授课内容 课时数

  1 第一课 我的家乡在哪里 1

  2 第二课 我的.家乡风光好 1

  3 第三课 家乡的四季变化 1

  4 第四课 家乡物产知多少 1

  5 第五课 民居与饮食 1

  6—7 第六课 家乡的方言 2

  8 第七课 多彩的民间艺术 1

  9--10 第八课 家乡民俗探秘 2

  11 第九课 他们是家乡人的骄傲

  12 第十课 家乡的发展变化 1

  13 第十一课 让家乡环境更美好 1

  14 第十二课家乡的明天什么样 1

  15 第十二课《祖国的巨大变化》 1

  16-17 复习 2

  18 期末测试 1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8)

——四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3篇

四年级下学期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1

  本人承担了四年级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学年来的教学工作做如下总结:

  在这一学年中,在教育教学任务中,本人尽职尽责,小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并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做到开学有计划,学期末有总结,质量分析。教学中论题钻研教材,探索性的尝试设计种种教学方式,以新教材理念为指导,不断反思积累经验,寻找效的教学途径。所任科目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成绩良好,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教学中把思品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教师工作总结《小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总结》。

  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总之,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9)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3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1

  本学期,我担任了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这里,我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健康的学习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在老师的关爱、家长的鼓励、同学的帮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品德与社会》的学习,孩子们学会了关心、宽容与尊重。现将一学期教学工作总结如: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三、采取互动的动态式讨论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开放的动态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与各项活动相结合

  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

  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课开放化,将引起教学结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变化。总之,只有真正改变过去从教材到课堂封闭、单一的思品教学模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品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品教育效益,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工作总结2

  我承担了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学期来,按照课程特点制定实施了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学措施:

  本学期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插图等直观教具和挂图,使学生能够直观地、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注重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从他们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入手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堂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班级、自然社会多讲、多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促进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经常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实践,在自然生活中观察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二、目标达成:

  1、初步形成了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2、学习了利用规则调整关系。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3、初步了解了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了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4、了解了一些社会规则,初步懂得了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5、珍爱生命,有良好的生命意识,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有责任心、自尊心、自信心的品质。

  6、能够初步认识自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了解了不良生活习惯的危害,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知道邪教的危害。

  8、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热爱大自然,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9、学会了看交通图;学会了乘坐一般性的交通工具;能发现交通中的问题并有不同解决问题方法。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为此,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转变,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四、评价方法:

  1、学生自评

  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对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与成果进行自我评价,以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调控的能力。

  2、学生互评

  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相互促进。

  通过一学期的教育教学,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0篇(扩展10)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 (精选3篇)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1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六年级共有三个班级。六年级的儿童在心理和生理方面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少年期。这个期间人的发展是极其复杂、充满矛盾的。在个性方面出现的最主要特点就是“*感”的发展,表现在:期望自己能和*一样独立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生活;期望了解和参与*的生活世界;对于成年人的刻意模仿。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对于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经验,尽管对于他的理解还是很不够的,但少年儿童们却是渴望去了解它,去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甚至从那里找到自己的朋友。

  为了使我们的新一代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们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儿童探索和关怀生存的家园,使少年儿童成长为地球上的新一代文明居民。

  小学六年级是孩子发展中的一个十分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开始从相对的儿童心理品质特征向少年的品质特征转化,因吃对未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要积极引导学生个体的“自我意识”朝着客观、乐观、进去的方向发展,为顺利完成中小学衔接作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课程总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本册教材各单元目标

  第一单元:

  1、通过从太空中看地球,生活中感知地球,从而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状况,熟悉世界海陆分布以及主要地形等基本知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了解*的面积、行政区划,主要省级行政区,能熟练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

  3、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国和世界的经济互动,为*经济实力的快速提升而自豪,让学生知道我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使学生感受和关心身边发生的经济活动,对外来产品持正确态度。

  4、使学生认识到国际互联网是当代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学会利用互联网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防止其消极因素对自身赞成不良影响或侵害。

  第二单元

  1、引导学生感受全球气候变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人类活动对环境所的作用,使学生将身边节能、绿化等“小事”和保护地球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日常生活中能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然灾害,知道保护环境可以减少和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理解在危难中社会互助的作用,学习一些在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

  3、使学生理解物种是维护生态*衡的重要特质基础,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保护物种就是保护人类自身赖以生存的环境,使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认识到保护野生动植物特别是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工作的紧迫性,培养学生以朋友们的爱心*等对待地球上其他动物,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的情感。

  4、初步了解外来有害物种入侵对新的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带来的巨大危害,知道有物种入侵的主要方式,明确对待外来物种的正确态度,理解生物之间、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

  5、使学生认识到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有限的,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资源的良好习惯。

  第三单元

  1、从战争给人类,特别是给儿童带来的巨大苦难的视角,使学生知道战争的残酷、战争的危害,从而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同时,使学生知道全世界人民为了世界和*,制止战争,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科学技术的喜与忧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生活,从衣、食、住、行等方面了解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并以紫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在了解科学技术带给我们诸多好处的同时,也要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不仅不能造福人类,还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使学生能一分为二地看待科学技术的作用,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及其一些重要的工作机构,理解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促进人类发展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知道联合国为解决世界儿童问题所做出的重要努力和产生的积极效果,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地球村公民的意识。

  第四单元

  1、使学生通过对6年小学生活的回顾,总结自己的成长过程,认识到自己在6年中所取得的成绩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同学、家长的帮助获得的,为顺利跨入中学大门树立应有的信心,同时,引导学生在回顾过程中反思6年中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日后的学习生活提供借鉴。

  2、“百闻不如一见”,为了能让六年级的同学对中学有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设置了直接到中学参观的活动课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未来的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思考自己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特别是做好克服困难的思想准备。

  3、生活是儿童受教育的基础,从六年级毕业学生即将面临的生活实际出发,唤起学生成长,成才的进取意识和对未来中学生活的渴望和准备,帮助他们在离开小学大门后能够坚实地迈好通向中学的第一步。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3

一、全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5周

想了解更多工作范文的资讯,请访问:工作计划范文
下载文档

看过《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工作计划》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延伸阅读

【实习学习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下载与阅读! 2022年下半年教师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导读: 上学期半年的读书经历,让我感觉自己真的是受益非浅,在书籍的世界里我找到许多好的教育理论,耐人寻味的

【综合文库】第八讲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一、水的平衡及其调节 (一) 来源:饮水、食物、物质代谢水的平衡排出途径:由肾、皮肤、肺、大肠排出摄入量等于排出量 (二)水平衡的调节: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员工,是指企事业单位中各种用工形式的人员,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代训工和实习生。爱学范文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最美一线员工优秀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最美一线员工优秀文章  在这万物

动漫最美女主角排名前十时间:2017-08-21 15:26:49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如有侵权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淑航 我要投稿日本动漫史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

党员,即政党的成员,是赞同某党的纲领和政策、遵守党章、自愿加入该党的成员。党员是构成政党的基石和细胞。党员的数量决定政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党员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政党的水平。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xx

政府严防死守,医院全力以赴,个人管好自己,各部门密切配合,东中西地域协同,有效防控疫情,才能让自己的“小家”享受团圆,让中国这个“大家”更加安全。以下是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通用3篇),仅供参

合同是当事人或当事双方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房屋包工包料装修合同,希望对你有帮助。房屋包工包料装修合同委托方(甲方):承接方(乙方):甲、乙双方经友好洽谈和协商,甲方

【承诺书】导语,你所阅览的这篇共有16145文字在片给我的范文分享!人员,读作【rényuán】,汉语词汇。通常指受雇的人的整体(如在一个工厂、办公室或组织机构内),或者担任某

转眼间,我们的学生就要毕业了。老师们准备好给班级写介绍信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的研究生实习介绍信摘要。欢迎阅读。更多信息在介绍信栏!研究生实习介绍信(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