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内容相比其他学科比较抽象复杂,学生不易理解,需要辅助教学。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更习惯于用语言直接描述一些数学概念,让学生听,并在听的过程中自主想象。这样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反而让学生困惑不解。由此,教师可以适时地借助一些教具,辅助自己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一、巧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
学生是一个独立的、发展的个体。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有着很强的主观意识,因此,教师要注重知识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形象,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乐趣,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例如,在教学《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视频中播放的是两只小兔子分别挎着一个小篮子,来到菜园子一起拔萝卜。兔妈妈给这两只小兔子布置了任务:在开始的时候两只小兔子都很努力地拔萝卜。但是,不一会其中一只小兔子的注意力就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一会儿跑去捉蝴蝶,一会儿跑去玩捉迷藏,很快就到了傍晚,两只小兔子拿着自己的成果回到家,兔妈妈看到他们两个的战果很无奈,于是打算利用这些萝卜考考它们。小兔子A拔了5根萝卜,小兔子B拔了18根萝卜。兔妈妈:你们两个根据你们拔的萝卜的个数,分别设计一道数学题。两只小兔子被兔妈妈难倒了,这时,视频中显示出你们能帮帮它们吗?的字样。学生的注意力被这一动画吸引,沉浸在教师创设的这一情境中,并迫不及待地帮助小兔子。这时,有学生给出见解:我可以设计成一个加法算式18+5=23,我经过计算得23。还有学生列出一个乘法算式:185=90。还有学生想到如果小兔子A拔的萝卜是现在的10倍,小兔子B拔的萝卜是现在的3倍,那么谁拔的多呢?此时,学生列出算式510=50,183=54,5054,还是小兔子B拔的萝卜多。学生这样的主动计算练习,无形中提高了计算能力。
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为数学课堂增添了乐趣,将枯燥的计算练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乐于计算、练习。这种教学方式,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意识。
二、合理运用教具,推动学生深入理解
数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利用这一点,开发利用生活中的事物,作为教学中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吸收知识。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实际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开发生活教具,以推动学生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不再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年、月、日的意义以及特点,而是选择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将生活中的年历,作为教具,辅助学生学习。教师在课下收集了几本不同年份的年历,并让学生在课上观察、思考。首先教师利用一本年历,引导学生学习这三者的概念。随后,教师让学生观察其中十二个月份,每一个月份的天数。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并结合生活经验,得到了一些月份天数的规律,有的月份一直都是31天,而有的月份一直都是30天,有一个较为特殊的月份就是二月份,这个月份在有的年份中是28天,在有的年份中却是29天。在教师给的年历中1999年的二月份是28天,而在2022年的二月份却是29天。学生意识到其中一定存在规律,于是,主动地利用教师出示的年历进行观察探索。
教学中,合理利用教具,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了更好的思考方向,有效地开拓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将数学内容变得更加简单、形象,成功地推动学生的思考学习。
三、巧妙运用教具,开拓学生创新思维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常会学到一些几何知识,对于这部分知识,如果单凭学生的想象、教师的讲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需要借助实物辅助。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教具,开拓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推动学生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的知识时,并没有直接说出三角形的概念特点,而是为学生展示了一张三角形纸板,让学生通过观察这一实物,探索三角形的知识。此时,学生开始观察教师给出的这一学习用品,通过观察,学生发现三角形有三个角、三条边、三个顶点。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知识。为了让学生探索新知,教师又拿出多张三角板纸片。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直尺测量这些三角形的边长,并做好记录,随后,又引导学生观察研究这些数据,让学生从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在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后,教师又让学生观察这些三角形,并让学生探索其内角和的度数。
案例中,教具的引入,使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简单,给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激活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变得积极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善于挖掘教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实践出真理,教师教学中,要注重实践教学,引导学生真实体验知识的生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使用教具学具,让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真实。教师要密切注重教具的开发,努力发挥其实践作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教具学具,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知识,选择让小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教具。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制作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在教师布置任务后,表现得很积极、主动,立即投身于制作中。有的学生仿照教师展示的模型来制作,并开始观察这一长方体的一些特征。学生经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上、下底面和四个侧面。上、下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四个侧面也是完全相同的,于是,学生先制作这几个面,并将其按摆放规律,拼凑在一起。在制成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检查,看制作的到底是不是长方体。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数其顶点的个数,学生发现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的顶点个数为8,又数得其棱长为12条。随后,学生数了教师给出的长方体,检查自己制作的长方体的完整性。学生就这样通过制作长方体教具,对长方体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挖掘教具,组织学生操作学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结束语
总之,数学知识也可以变得生动形象。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一切有利资源,巧妙地运用数学教具,将知识内容化繁为简,将抽象的数学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查看全文
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