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密度物理课件
物质的密度物理课件可以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的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物质的密度物理课件,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了解密度的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可以利用密度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物质。
(3)会查密度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找出辨别物质种类的方法。
(2)初步学会从物理现象中找出物理规律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
(3)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尊重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设计思路
由于密度概念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要在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创设便于学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经历从感知物理概念到建立物理概念的过程,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
①用比值反映物质的性质。
②密度概念的'建立与认识。
四、教学资源
天*及砝码、刻度尺、长方体塑料块与铁块等。(实验分成九小组,每组器材中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不同,但对应的塑料块和铁块的体积相同)五、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
一、怎么样区分两种物质。
1、仅依据体积的不同是不可能的。
2、仅依据质量的不同也是不可能的。
二、探究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1、猜想
2、设计并实验
3、结论: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之比一般不同。
三、物质的密度
1、定义:密度=质量/体积
2、公式:ρ=m/V
3、单位:kg/m06g/cm06
1g/cm06=㎏/m06=1×1006㎏/m064、水的密度:1×1006kg/m06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时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教着在研读教材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
现,教材有两处的编排有一定的跨度,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铺垫与引导。
1、关于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猜想的提出
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教材在创造问题情境后用“活动6、2测量一个回形针的质量”中的发现提出猜想:“其质量与体积成正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容易想到“由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但要他们想到“物体各自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并进而提出这个比值“可能相同”的假设,也许会感到困难。教师要通过铺垫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引导,不要轻易地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要让他们体会到假设与验证过程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
2、在探究活动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
本活动中,数据处理有两种方法:
①由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在教师的要求相邻各组交流数据后发问:比较各组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这里注意的是,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开放性的,教师应让学生通过交流与讨论,由所发现、有所体验。
学生会发现:虽然发给各实验组的铁块与塑料块的体积、质量各不相同,但由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却是相同的。让学生讨论这个比值的物理含义时,学生自己就能体验到:这比值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组成物体的材料(即物质)有关,所以这个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②各组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好表格后,让他们画出*面直角坐标系,其中纵坐标**质量,横坐标**体积,将三个铁块(或塑料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值分别用“⊙”或“×”标在坐标系上,并光滑直线连接起来,学生就会发现这是一条过原点的射线。
学生经过讨论后应能总结出:该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是一个定值,与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质量无关,反映了物质的一种属性。
这两种方法都能较好地描述密度的物理意义。第一种方法简单直观,难度要求较低;第二种方法寓意深刻,要求较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采用哪种方法。学生在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实验数据,很容易总结出“由同种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为一定值;由不同物质的物体,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不同。”密度概念的引入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外,教者认为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主体”原则,在活动的实验与测量前应先**学生讨论:
①需要直接测量哪几个物理量?
②用什么仪器来测量?
③用什么办法进行测量?
④测量中需要收集哪些数据,设计什么样的表格?
⑤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与习惯。
查看全文
false